欢迎访问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俄外交部发言人:俄罗斯与中国...
·【中俄双语】习近平:推动早日...
·习近平:推动早日和平解决乌克...
·外交部安全司司长白天同俄罗斯...
·刘建超会见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切...
·2024年1-3月中俄贸易额566.82...
·孙炜东公使会见俄罗斯记者协会...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首 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徐昱东: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评析
添加时间: 2018/4/13 15:01:32信息来源:

来源:《欧亚经济》2018年第1期

转发时有删节 



【作者简介】徐昱东,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自2014年以来进口替代一词出现的频率大幅上升,显然,这与乌克兰危机触发的西方对俄制裁有关。如果说之前的进口替代属于民间自发行为的话,那么,2014年之后的俄罗斯进口替代则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俄联邦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表明,俄开始加快进口替代实施的步伐。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视野下,当前俄罗斯的进口替代与之前拉美、日韩等国实施进口替代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尽管在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上具有相似性,但可用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组合策略已经迥然不同。人们认识全球经济联系的角度和工具也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角度评析当今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一)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评析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逻辑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意义上国家之间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工业领域的竞争,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相比,如果闭关锁国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完全自由开放,后发国家就可能沦为先发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发国家的发展过程或多或少的都有过贸易保护的历史阶段,而进口替代就是保护贸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保护的目的是培养、锻炼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或者工业竞争力,绝不是保护某种产业或产品。

    在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国家之间分工协作方式在不断演进,国与国之间的投资额度逐渐增大,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国家之间的贸易由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发展到当前产品内贸易或工序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种分工协作层面上,本国或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表现为本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不断提升。

微观层面,处于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各国企业从事着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以及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控核心环节并通过全球市场机制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非核心环节转移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东道国地区,借以实现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持续增值。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现已演变成为价值链层面的竞争。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企业正是大多数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者,占据着战略性环节,支配和治理着全球价值链体系,投资和贸易的绝大部分收益都落在了全球价值链掌控者的手中。

    进口替代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身的工业竞争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以国产代替进口只是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俄罗斯本国企业布局、掌控进而创造全球价值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市场研发及其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原则上与公司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市场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关联。但对于技术落后的国家而言,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如果先进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能在本国生产,就能尽可能多的获取或捕捉各种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这或许就是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而得出的基本认知。如果上述逻辑是成立的,那么,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就不能肆意阻断已经搭建起来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而是要在不断深化参与这种分工协作体系中提升自身竞争力。

    从上述逻辑来看,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就是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而培养属于本国的全球 价值链掌控者的过程。传统上,俄罗斯出口以能源类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因为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高收益,吸引本国资源投入其中,制成品部门吸引不到优质资源,与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相比,后者更加物美价廉,最终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出现了与前述提升竞争力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在进口替代战略下,某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受到抑制,只能依靠本国生产,但本国生产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国内需求,而是占据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是要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这也正是把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称为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战略的原因(Экспортно-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оеимпортозамещение)。这需要扭曲资源的配置,出台包括各种基金在内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扶持资金的重要来源就是靠出口赚取的外汇,因此,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传统语境下的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的混合战略,但如果所扶持的出口产业的基础较差,也就是国际分工的地位太低,最终结果可能会影响对进口替代产业的扶持。首先,优先考虑出口的应该是国际分工地位较为靠前的产业,依次推进更容易成功;其次,在西方制裁、俄罗斯进行报复、出台进口替代政策等人为阻断因素的影响下,先前的分工协作关系会遭到破坏,这需要引进外资来弥补;最后,在传统企业对外投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对外投资以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或创新能力的溢出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入手评价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得失也许能得到新的启示。


(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审视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我们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审视影响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因素。

    1.俄罗斯出口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变动与出口战略推进效果

    支持工业制成品的国产化需要扭曲资源配置,由政府给予各种资金扶持,这当然需要不断推进出口战略来支持。在涉及出口的各大产业中,我们利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根据这个框架内的数据计算得出的若干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指数,来判断俄罗斯出口产业分工地位的变动情况,优先扶持那些分工地位较高或呈不断上升势头的行业出口更容易成功。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罗伯特·库普曼等人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从价值增加值的角度构建了更为合理的KPWW方法,将某一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分解,即分为国内附加值和国外附加值,进而构建了反映某一国家(或其某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GVC参与度指数和GVC地位指数。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OECD-WTO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1995~2014年的61个国家(地区)32个产业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考虑到俄罗斯进口替代的历史,我们这里截取的数据时间区间范围是2000~2014年。

    (2)俄罗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与分工地位

    基于上述数据和方法我们可以计算32个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包括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这里我们首先以俄罗斯整体为例,说明各个指标的经济含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把2000~2014年分为两个时段:2000~2008GVC参与度、GVC地位指数等4个指标均发生了有利的变化,即俄罗斯的GVC地位上升趋势较为明显,GVC参与度提升,GVC前向参与度提升,后向参与度下降;但2008年以后GVC前向参与度略微下降,后向参与度呈微弱上升趋势(见图1)。也就是俄罗斯的出口对国外附加值的依赖程度上升,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程度有所下降。从GVC地位指数上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整体的分工地位在2008年之后也略有下降。

 


    如果进一步分解2008~2014年,发现2011~2014年上述4项指标尤其是GVC分工地位指数几乎没有变化。换言之,2008~2014年总体不利的发展趋势主要是2008~2010年的表现贡献的。

    2010~2014年发生的显著变化有两个,一是经济领域,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是政治领域,普京在20125月开启了他的第三个总统任期。

    这里的行业共计32个,我们根据上述数据和方法计算出它们各自的GVC分工地位和GVC参与度,并根据这两个指标在各个行业的变动趋势,将它们分为总体呈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徘徊趋势等三种类型(见表1)。


    这里的隐含的政策含义,即政府的出口战略应优先支持GVC参与度和GVC分工地位均呈上升发展态势的行业,例如:C15T16:食品、饮料和烟草,C23: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和核燃料,C26: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C27:碱性金属,C28:金属制品,C36T37:制造业、回收,C40T41:电力、煤气和水供应,C55:酒店和餐馆,C60T63:运输和储存,C72:计算机和相关业务等十个行业。而C20:木材和软木制品与C21T22:纸浆、造纸、纸制品的印刷和出版两个行业的GVC参与度属于徘徊不前组,但这两个行业的分工地位却呈上升态势,属于出口战略下特别受重视的行业。

    这充分反映俄罗斯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领域除了C15T16:食品、饮料和烟草以及C72:计算机和相关业务,其他绝大多数属于初级产品或资源、能源类行业。这些行业分工地位的提升意味着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参与度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两个看起来有些例外的行业,也反映了过往俄罗斯在这个领域的不懈努力。食品是较早实施进口替代的行业,而C72:计算机和相关业务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在信息计算服务领域的传统基础性优势。

    C34:汽车、拖车和半拖车及C71:机械和设备的租赁等两个工业制成品行业的GVC参与度在不断提升,但分工地位前者下降,后者徘徊不前;直观上,这类行业的产品进口替代效果可能较为明显,国内生产的比重增加,但半成品的进口却增加,国际分工地位有可能下降。这可能意味着这两个行业存在所谓“两头在外”的现象,即主要市场和加工用的材料或半成品均来自国外,而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效应不足。

    而对那些GVC参与度和GVC分工地位均呈现下降趋势的工业制成品行业则需要进口替代政策的重点扶持,例如,C17T19:纺织品、皮革和鞋类,C30T33X: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C31:电气机械和设备,C35:其他运输设备等四大行业。值得注意的是,C10T14:采矿和冶炼行业也呈现这种特征,本来该行业是俄罗斯的传统优势行业,原因也许与该行业的设备老化、亟待更新有关联。

    总之,按照上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分析和政策推论,我们审视2015年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台的进口替代政策,发现二者之间基本契合,也就是说,尽管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的目标重点是基于所谓经济安全考虑而锁定在了食品、药品、船舶、机械设备等领域,但仍有客观物质基础。

    2.俄罗斯吸引外资方面的成效

    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不仅仅可以通过货物贸易(主要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资本品与中间产品)实现,也可以通过FDI的形式转移至本国,从而有利于东道国提升技术水平。按照全球价值链下的进口替代逻辑,俄罗斯必须大力引进外资,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研发、市场研发能力的高质量的外资。能否顺利地引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外资,进而更快地获得技术和知识溢出,是决定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重要评判指标。以食品工业为例,食品工业是进口替代较为成功的领域,同时,该领域也是引进外资较为成功的领域,以致俄罗斯国内出现了类似“俄罗斯的食品产业到底归谁所有”这样的声音。

    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给出的数据看,2012~2014年全球集团公司对俄投资居世界第八位。例如,2012年世界投资的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投入俄罗斯,绝对数字为530亿美元。尽管存在资本外逃、外国长期投资比重有待提高等问题,但也能充分反映俄罗斯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努力。

    3.俄罗斯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外投资一方面获得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获得全球价值链的逆向溢出效应,也是加速自身研发能力升级的重要渠道。

    传统上,从微观主体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跨国公司多集中于石油、天然气、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与20世纪30~50年代俄罗斯发生的大规模强行工业化的历史以及苏联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发展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产业)有关,由于路径依赖,导致如今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与自然资源、军事、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相关的产业上。就这类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而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继续集中精力控制价值链的上游(勘探和开采)和下游(分销)。这类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普遍不高,从该领域的投资地域分布上看,大多分布在原苏联国家、中亚、东欧或北欧,这类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区域或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

    但在工业制成品领域的对外投资活动还远远不够。如果说微观层面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能反映其谋求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动机的话,那么,俄罗斯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领域及其投资或并购的额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大小。而俄罗斯公司的跨国并购绝大部分集中在采矿、采石和石油及金属和金属制品这两个行业。

    4.与进口替代战略配套的各项政策要体现全球价值链的重塑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的进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进口替代战略下各项政策在增进全球价值链融合、进而提升俄罗斯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效果,就进口替代战略指导下的各项政策本身而言,更要充分认识到全球价值链对传统的产业升级方式的改变,即产业或部门间升级已经逐步转变为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工艺、产品、功能和价值链等多种形态的升级。要求政府充分认识到中间产品贸易、服务和FDI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通过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以及国内政策的规制改革,构建稳定和健全的商业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外国资本、技术以及其他要素流入,并支持本国企业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要求传统的以边界措施和市场准入问题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向以边界内措施和规制融合为核心的第二代贸易政策转变,以实现公平竞争、消除深层经济扭曲和塑造良好的商业和法治环境。在这方面,俄罗斯除乌克兰危机引发的与西方在某些领域的互相制裁外,虽然总体上正朝着有利于上述三个方面发展的正确方向迈进,并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但俄罗斯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来呼应这种贸易政策或产业政策的转变。换言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进口替代战略应朝着占据相关产业的国际制高点迈进,而现实的进口替代政策的重点则是聚焦在经济安全领域,前者是长期战略,后者是短期或中短期政策。目前,还看不到全球价值链对俄罗斯外贸政策、产业政策、进口替代政策的塑造或影响。

    总结上述四个方面,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是更广泛的工业化战略的一部分,与再工业化、新工业化、出口战 略、经济现代化与创新发展战略是融合在一起的。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推进需要先进技术和财政扶持,这需要更好的更高质量的融入全球价值链来获取,具体体现在能否按照全球价值链下的GVC分工地位和参与度选择优先促进出口的产业,以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为标志;能否更好地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更多的逆向技术和知识外溢以及更多的外汇收入为标志;能否更高质量地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获取GVC技术和知识溢出为标志;能否在政策制定上反映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以出台专门的政策为标志。上述四个方面的进展可以作为我们评价俄罗斯新一轮进口替代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参照。


(三)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总体而言,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是极大提升中俄经济合作水平的重要契机。从国际分工协作的角度,西方制裁使得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在某些产业方面的经济循环受到了抑制,而要保证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必须有较大规模的市场支持,也就是必须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参与全球或区域经济的循环,发挥市场规模对分工、科技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俄罗斯传统的区域经济势力范围之外中国无疑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支持。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俄罗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进口替代战略只不过起到一个加速推进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带来的强劲战略需求框架内,俄罗斯的出口需要中国市场,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俄罗斯吸引外国投资时也可以考虑中国的投资,而且,随着中国在工业制成品领域的崛起,俄罗斯也开始关注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总之,中国能为俄罗斯更好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提供助力。对两国经济合作而言,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是提升中俄经济合作水平的重要契机,需要官产学研各界加强相关分析,为实业界提供智力支撑。

    当然,进口替代需要一个过程,在因西方制裁而无法进口和俄罗斯反制裁的进口禁令之下,许多原来的进口产品可转向中国采购,前提是中国能够生产出满足俄罗斯质量需求的产品。


(四)结语

    在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深入到工序层面、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已经无法再选择汇率操纵、高额的关税保护等传统工具,新的政策包括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各种创新激励政策,要体现全球价值链的要求。进口替代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能力或竞争力的替代,具体产品的替代目标或国产化率目标只是上述最终目标的阶段性表现。国产化的过程也是获取全球价值链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的过程,为最终获取工业制成品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市场研发方面的竞争力打基础、做准备的过程。总之,分工地位的提升需要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一味地人为的阻断各种协作分工链条。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出路是在满足基本国家安全保障诉求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以获取各种有利的溢出效应,这样才能达到进口替代战略的最终目标。这是我们判断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达到目标的过程也是俄罗斯进行更高质量的出口、更高水平的引资、更高层次的对外投资的努力过程,在俄罗斯的上述努力中,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创造更多经济合作的机会。


                                                                                          (责任编辑:高晓慧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发展集团  |  国家发改委  |  财政部  |  国资委  |  水利部  |  交通部  |  教育部  |  人社部  |  农业部  |  住建部  |  民政部  |  外交部  |  文化部  |  科技部  |  国土资源部  |  工信部  |  商务部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中心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玉兰大道与习友路交口东北侧70米院士大厦内 电话:0551-62877612 62877613 传真:0551-62877613
为获最佳浏览效果,推荐使用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