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要闻动态

综合要闻
中心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图片新闻
 
·“镜头中的友谊”中俄青年友好...
· 2024年1-4月中俄贸易额765.8...
·为了胜利!普京2024年红场阅兵...
·【中俄双语】习近平谈巴以冲突...
·张汉晖大使接受“今日俄罗斯”...
·第一声音|习近平抵达法国巴黎...
·俄罗斯国防部:俄南部军区将举...
·俄罗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莫...
 
首 页 > 要闻动态 > 综合要闻  
中俄新媒体合作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
添加时间: 2019/1/4 16:25:54信息来源: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力量。中俄外交关系的日益深化,在面临传统媒体遭受冲击、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上升等一系列挑战的同时,如何利用双方在新媒体领域的优势,相互借鉴,汲取有益经验,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进步,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媒体公共产品,提升本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将成为未来两国媒体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

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互补性,为两国合作奠定了基础,也给两国新媒体的介入和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两国新媒体领域合作范围非常广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互动,中俄网络媒体论坛等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都将实现两国在新媒体领域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和深化两国在互联网和媒体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中俄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一、中俄两国新媒体合作的内容

(一)拓展新媒体业务范围

在中俄合作催生出的重大外交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形式呈现出24小时、全天候模式,同时,与新兴媒体组建成统一的、多语种报道媒体平台。当然,由于中俄在媒体管制、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想要完全实现新媒体合作联合播报,必然会受到很多限制。经过长期思考与观察,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拓展传播渠道

渠道建设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媒体建立了一批自主掌控的外宣传播终端。但是,海外受众获取新闻一般还是以本国媒体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在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俄罗斯媒体占绝大部分,通过中国传媒了解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提醒我们,借助海外成熟的传播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国媒体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应重点致力于以下两点:(1)用当地人来做当地媒体。在这方面,要处理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的关系。以中国东北网为例,以“俄罗斯人来做俄文网站”的思想,创建全新的伙伴网,并推出中俄双语联播栏目,打造覆盖中俄及东北亚的新闻生产平台,加大中俄媒体间网络内容的共享互换。(2)建立适合双方受众阅读的媒体平台。制定并推进俄方媒体面向中国受众群体或中方媒体面向俄罗斯受众群体的具体新闻方案。比如,“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旗下的“卫星”通讯社与新华社等中国主流媒体有诸多的信息交流合作。

2.优化组织模式

传统媒体由于相对较细的分工,形成了彼此分隔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而全媒体传播融合各种报道形态,客观上要求各类资源的统筹使用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传统传播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传播形态,必须以融合发展理念来改造采编机制流程,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推动人力、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随着中俄媒体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和加强,可以考虑成立中俄媒体合作机构,从中俄官方媒体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团队,采取由合作机构中心统一策划部署、两国采编人员分别在本国编辑加工、通过统一播发的做法,实现资源整合和报道融合。

3.拓展关系网络

从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关系网络的重合叠加。社交关系成为网络媒体生存互动的新动力,内容网络和关系网络走向必然的融合。关系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推动内容的制造与传播。为此,中俄要不断深入拓展关系网络。以中国对俄罗斯网络媒体传播为例,要着手组建和俄罗斯网友沟通联系的平台,加强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新兴社交媒体拓展俄罗斯网上朋友圈、关系圈和信息传播圈,提升媒体信息传播的广度,加强中俄网友之间的关系网络重叠、文化交流互动。使中国媒体由目前单纯的对俄新闻资讯输出平台,向综合资讯与社会服务平台转移,面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起涵盖生活消费、信息查询、求职就业、买卖租赁等方面的生活服务资讯数据库,提升网络服务能力。

(二)加强两国媒体多元融合

媒体的多元融合已经显现出非常广泛的合作前景,在实践层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部分国家级新闻媒体,纷纷向新媒体靠拢,创建自己的网络媒体,并且赋予后者以必要的新闻转载权。还有一些民间机构、社会组织、公众也都纷纷创办有自己的网络媒体,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不断对公共事务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施加影响,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改变以往单向传播的劣势,让读者和新闻媒体实现有效互动。全媒体新闻中心平台正逐渐成为传播时事新闻、引导社会舆论、反映民众呼声的重要渠道。

1.内容融合

新媒体传播呈现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更偏好微传播、轻应用的内容。从产品形态看,全媒体建设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以视频、图片、动漫为代表的影像传播前景广阔。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核心竞争力都是内容。传统媒体在形式上存在短板,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先天优势,依然有数量庞大的受众,两类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始终要将内容再造放在首位,这关系着融合发展的最终成效和可以达到的高度。当然,这种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变化灵活,始终与外交趋势和国家发展态势相关,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新媒体合作内容的创新,应该更进一步拓宽领域。比如通过互相开设对方专栏,联合举办网络活动,合办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在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领域,与俄罗斯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拓展信息传播新通道、新空间。

2.形式融合

全媒体背景下“一套人马多个媒体”成为融合发展的常态。在人力资源统筹方面,则需要提高传统媒体人使用新媒体的技能,开启新闻采编人才“一人多能”的模式。同时,新媒体也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强大公信力和优质采编资源,不断打磨对外发布信息的质量,从而增进传播内容的深度。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共同打造的中俄移动融媒体APP客户端。此外,新媒体形式上的融合还包括与最新视听技术的融合和渗透。比如,流行一时的VR技术,将这一创新形式和传统新闻报道融合,使新闻产品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具有场景化、可视化效果,使得现场感格外强烈。这些技术的运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媒介的发展态势,成为未来发展的潮流。

3.纵横联合

中俄新媒体的合作创新具有纵向和横向合作的可能。从纵向角度看,两国媒体可以从自上而下的国家级媒体改革入手,充分发挥国家级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合作框架和体系的约束,释放更多地方性、民间性新媒体的发展潜力。而从横向角度看,新媒体合作空间无限。中韩新媒体的合作为中俄新媒体合作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思路。因此,在中俄新媒体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着力在媒体资源、通信技术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在优质内容资源共享、4G技术应用与服务领域、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以及新媒体领域的用户与市场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加快中俄新媒体文化产业构建

1.构建新媒体文化产业集群

新媒体产业集群对新媒体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化产业集群将原本零散的新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在内部也形成了比较统一协调的体系,促使新媒体搭上了市场化的“东风”,更能够发挥其自身的集群效应,扩大受众人群的覆盖面。

(2)规模化产业经营,有助于防范来自市场的风险。新媒体产业化一旦进入市场化运作,必然受到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在构建新媒体规模化产业时,应该紧扣新媒体的特征。只有顺应了技术的规律,才能获得良性发展。第一,要利用好新媒体的集群性。产业化运营路径,有助于促进新媒体技术在实践中更好地渗透和运用,并且为客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助力作用。中国政府从2012年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互联网新媒体产业联盟建设,目前已经有上千家企业入驻该联盟,在市场开拓、合作共赢、标准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要利用好资金优势。中俄两国在推进新媒体合作方面,要重点发挥资金对于调配新媒体资源的优势。例如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以文化融合为背景,扶持两国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传播机构。另一方面,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众多外贸协议和文化协作项目,两国都可以挑选出在本国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的文化类企业,为其合作和文化项目合作牵线搭桥,最终促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提高新媒体产业的增值性。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价值链上都会有对应的企业组成,以内容生产、服务集成为主的上游产业链环节同以平台运营、产品营销为主的下游产业链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两国应围绕内容制作、转播技术、平台搭建、后期维护等不同环节,共同推进新媒体产业的价值递增。

从中俄目前开展的新媒体合作和共建的情况来看,大多着眼于基本平台的建设,即为相关信息、新闻、原创内容的发布提供载体。而在如何为内容创新创造条件,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上下游的融合,目前在实践中探索得还不够,还未能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产业化路径。

2.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建设

当前,中俄传统媒体正在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媒体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俄互联网产业迎来新的合作点。2016年5月18日,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互联网+中国”项目启动仪式在莫斯科举行。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仪式上指出,“互联网+中国”项目是中俄网络科技及人文领域交流的又一新成果,体现了双方在该领域扩展和深化合作方面做出的努力。[1]

中俄两国应在现有媒体资源基础上加大新媒体合作力度,建设、拓展信息传播的新通道、新空间,着力探索移动互联网合作的路径,将新媒体合作向实体产业、支柱产业融合转移。从政治合作的宏观战略高度对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做出规划,包括中俄两国国内的通信运营商紧密结合,将带宽升级的效能放到最大;共同建设中俄数字交互信息化建设,让数字化引领新时期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并且充分运用数字化成熟模式,着力于周边或是相关产业的集群靠拢,形成全球样本跨国合作与周边产业汇聚。

同时,要积极加强新媒体领域的投融资建设和规划,两国政府应该为民间资本融合和进入新媒体领域搭建可靠的、常态化平台,携手打造新媒体高地。当然,中俄还面临着新媒体不断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要立足当下,盘活现有资源,并进行整合。还要积极引入和研发创新高效的技术,让技术成为互联网演变和突破的最大支持。

二、中俄两国新媒体合作的方法

(一)资源互换

从中国方面看,国内对中俄外交和政治的报道,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官方媒体为主,报道内容大多集中在外事活动、政策解读等方面。相比之下,新媒体对外事活动的报道,则有更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更平易近人的选题设置,更多元化的图文视频呈现方式。新媒体的表达清新可爱,可以说同样的新闻议题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则容易产生话题,容易给受众留下印象。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涉外传播数量上还不够,由于专业俄文网站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传播机制。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在最短时间内整合报道资源,加强报道力量和覆盖范围广阔的新媒体传播格局,还需要重点加以探讨与研究。

反观俄罗斯方面,俄罗斯大型报道集团——“今日俄罗斯”已经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首都或大型城市开办了广播电台。这种积极走出去的媒体发展策略,成为俄罗斯新媒体逐渐走向世界的法宝。不仅是在发达国家建立广播电台,而且在印度、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设立了广播电台,使其发布的信息尽量广泛传播。

近年来,中俄在重大的国际合作和媒体联动中取得突破性成绩。特别是在2015年举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今日俄罗斯”主动寻求和中国国内官方媒体人民网、新华社的合作,签署参考信息交换协议,让两国在媒体合作方面面临更加广阔的内容领域和合作方式。在这种媒体合作架构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争相发挥作用,体现了未来媒体合作的发展潮流和趋势。[2]

2015年6月25日,在首届中俄媒体论坛期间,中国新闻社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这个协议实现了两家媒体的稿件互换。通过稿件互换,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新闻社加大了对俄罗斯报道的力度。同时,“今日俄罗斯”也通过它们的网站和频道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力度,尤其是通过中国新闻社的电讯通稿和中新网中文通稿加强报道。

两国在媒体合作方面初步取得的成绩,虽然令人振奋,但现有媒体合作方式和内容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媒体交往、稿件互换、选题策划、联合采访、媒体教育培训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化。特别是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背景下,媒体间的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的透明化,更是两国政府的决策基础和消息来源,对推动两国利益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两国媒体合作在资源互换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二)平台共享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传播和大众传媒系主任贝斯特里茨基认为,“两国新媒体合作需要借助坚固的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由政府出面搭建。而中俄近年来的外事交往非常频繁,根植于这种论坛之上的媒体合作更加深化,能够对两国的外交局势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播报,这也是两国进行深度交流合作的最佳方式”[3]。

在全球传播格局发生变化的当前,跨国媒体间交往需要一个更宽松有效的联动平台,以实现有效合作。目前触摸网、同学网已经成为跨国别、跨地区的、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社交平台。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两国媒介交往的信息平台,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两国媒介的合作效率。在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创新组织模式,在人力资源最终调动和充分挖掘方面,实施项目制方式,改变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分散、条块组织架构。第二,在两国媒体架构中打破部门分割、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人力资源跨地区、跨国别、跨行业的流动和交融。第三,积极转变媒体报道方式,着力推进“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外交信息报道具有一次性,因此,如何针对稀有信息资源进行反复多次的高效报道,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网络和共建中心,依托现有布局和采集优势,在深挖媒体报道焦点等方面下功夫。第四,既编发好通稿,也加工符合各种终端和不同地区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利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特点实现多次传播。

在两国实现媒体合作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受众面临信息过剩、权威观点不足的问题,在海量信息中,突出权威媒体声音,在网络媒体空间中进行观点引导和舆论引领,让受众群体更好地认知客观形势的变化。在肯定两国新媒体平台合作的重要基础上,也不能人为割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两种媒体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生互融的关系。因此,在两国媒体合作的过程中,平台建设的方向不仅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随着中俄两国外交领域合作的日益深化,也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客观条件保障,比如在两国稳定关系基础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非常活跃,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倡导的“中俄媒体交流年”,为两国媒体合作和平台建设提供了非常鲜明的实践路径。

(三)内容共建

1.加强内容交流

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两国政府对关系世界政治格局和重大地区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应该达成共识,或者基本保持一致。这是两国政府合作的基础,也是媒体合作的基础。在这种共识基础上,媒体可以及时介入,对政治观点进行深度挖掘,并将这种观点诞生的背景和过程与两国重大政治外交策略相结合,让普通民众通过阅读新闻或是获取信息而了解两国的大政方针和外交方向。

2.通过举办活动,加强媒体合作与交流

可以尝试举办活动,主题可不限于媒体合作,可就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全球治理等方面举办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双方媒体的报道提供充分的素材。比如,中俄文化交流年、中俄青年交流会等活动都是基于两国合作交往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不仅有助于加深彼此的认识,而且让媒体的报道内容更加贴近民生,增强媒体报道对民众的吸引力。

3.双方通过媒体工作人员交流,加深了解

两国新闻工作者可以交流互换,相互到对方的新闻现场去观察采访,第一时间报道相关事宜,增强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获得民众认可。同时,媒体之间的工作人员交流也有利于对对方国家和风土人情进行近距离了解,从而增加相互了解,增进思想共识。

(四)联合培养人才

现阶段,中俄两国将联合培养人才作为加快推进新媒体合作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近年来,《中国日报》与俄罗斯媒体交流频繁,相关人员往来十分密切,广大青年人才开展了领域广泛的实践调研活动,派出调研小组赴俄罗斯报、PТ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等考察学习。与此同时,俄新社等媒体也纷纷派出人才,到中国来进行学习交流。作为俄罗斯国家级通讯社的俄新社,有大约1000名员工,他们要求记者必须是全媒体记者,掌握采访、摄影、写作、拍视频、网站推送等技能。

在第二届中俄媒体论坛上,中国新闻社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加强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不仅指记者和语言类的交流,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管理机制,最重要的是从理念上能够加强中俄两国的机制建设和互通渠道。因为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当中最难实现的就是人不仅要相知,而且要人心相通。”中新社社长章新新认为,未来也希望与俄罗斯媒体同行加强在采编和媒体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提高新闻领域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4]

(五)技术支持

俄罗斯著名媒体人格罗什夫(Грошев Андрей Юрьевич)在《移动通信在经济转型国家的潜力和作用》一文中,结合近十年来新媒体发展的态势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唯一的、并且很可能是最后的克服数字鸿沟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形下,移动通信技术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成为开拓通信领域的最重要力量,它有可能解决传统电信发展不足、生活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的通信问题”[5]。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加强两国在新媒体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弥补自身不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纵观国际各大媒体,无不把技术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我们认为,中俄媒体在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以技术发展为核心,三网融合为支撑,并且要辅之以延伸此项改革获得的外延成果。同时,还要大幅加速推进新媒体建设,改变以“电视屏”为主流支撑的局面,形成多终端布局,摒弃先搭建后联系的传统方式,将技术层面的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同步进行,实现传统媒体的自我转型以及新媒体更高水平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俄新媒体合作中要牢固树立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推动技术建设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要密切跟踪信息网络技术前沿,充分发挥技术在打造平台、创新产品、服务用户、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要搭建开放式技术合作平台,同业界领先、服务优良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互利务实的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高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

三、中俄两国新媒体合作的路径

(一)在国家层面,加强外事报道

外事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政治背景,其着眼点是两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报道视角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在以往的媒体合作报道过程中,中俄媒体正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历次重大政治外交事件中,中俄媒体紧紧围绕当下最热门的事件展开报道。比如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等。伴随两国外交的日益深入,媒体的外事报道会更加全面和具象化,尤其是借助已经形成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扩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交融发展,逐步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媒体沟通合作机制,为亚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格局的完善献策献力。

(二)在社会层面上,激发民间合作的驱动力

政治间的互信合作必然会引申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多个层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日益发展,孕育出两国多种合作的可能性。政治合作为社会层面的交融奠定了基础,而社会层面的合作又反作用于政治层面的交往。

从实践看,中俄两国有长期的外交合作历史,其中两国关系日益紧密是推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各阶层合作、媒体沟通的重要因素。而在外交合作态势日益向好的宏观背景下,两国民间自发合作的力量开始异军突起,结出了非常丰硕的果实。

建立两国常态化合作机制,是我国实施积极对外开放格局的必要举措。早在2011年,黑龙江电视台和莫斯科州电视台、圣彼得堡100TV电视台就联合呈现了“中国黑龙江电视周”的精彩内容。作为中俄媒体友好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活动,电视周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和范围。

中俄媒介合作,除了走出去更要引进来。东北网俄文频道凭借黑龙江与俄罗斯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每年都会定期组织世界各地老俄侨重返哈尔滨,参加“春天的舞会”,并且邀请中俄多个媒体到场进行深度报道。目前,该活动已经成为中俄媒体的品牌节目之一。其推出的系列报道《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俄罗斯人》,以其贴近现实的报道视角、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入分析了中俄人民的深厚友谊,在两国民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除此之外,借助我国媒体所开设的俄文频道,及时播报黑龙江省首届、第二届俄语风釆大赛,俄罗斯人汉语大赛和俄语主持人大赛,加强两国文化和综艺节目的交流。在我国东北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渴望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俄罗斯文化,两国的民间交往日益密切,民意基础进一步夯实,收到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应。

(三)在媒体层面,加快多媒体平台多元构建

自中俄两国外交合作开展以来,两国已经在媒体平台构建方面颇有建树。过去10年间,中俄相继举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等主题年活动,为两国媒体交流搭建了常态化平台。中国媒体不断加大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媒体合作交流活动。

自2015年以来,中俄媒体对彼此国家关注度明显提升、报道规模日益扩大,2016—2017年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随后中俄联合组建了中俄网络国际交流台,及时把中俄发展进步和友好交往的信息传递给两国民众。中国主要媒体对俄乌法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响亮发出中俄友好声音。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推出大型新闻系列报道,解读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俄联合组建的中俄网络国际交流台,策划和实施“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活动,在欧亚地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特别是双方围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以联合采访、合作拍摄、供稿供片、出版专刊等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合作。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拍摄纪录片《欧亚之心》《胜利的回忆》,分别于2017年“5·9”胜利日和“9·3”纪念日前夕在两国首播。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媒体的对话交流日益深入、合作领域日益广泛,成为各国媒体合作的典范。

未来中俄在推动两国新媒体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以突出重大外事活动为引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强化中俄在构建国际互联网新秩序中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丝路沿线国家的互联网合作机制。以中俄为首,加强丝路沿线国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合作,并带动地区内其他国家,实现“赛博空间”的互利共赢局面,共同开发以“丝路”为主题的数字新闻产品、联合打造网络购物平台等,将新媒体合作与全球化的网络购物趋势结合起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协同推进,构建全新的新媒体合作平台和体系。

(四)加强合作与人才交流

大量优秀新闻人才是实现两国媒体合作交流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应加强新闻教育、培训方面的合作,尝试设立专供两国人才培养的专门的新闻学院,双方每年都派遣在新闻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工作人员前往对方学习或是授课,强化中俄不同新闻媒体思路和方法的交流。同时,设立专门的媒体研究机构,围绕中俄两国之间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和世界各国媒体的报道策略、方法,深入分析适合中俄媒体发展规律的创新方法,在内容制作、平台搭建、人才互访等方面探索出全新的路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针对中俄在媒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特点,研究出具有实效性的新媒体创新方法。应该看到,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介合作研究”(15BXW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俄总统办公厅启动“互联网+中国”项目[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28991571.htm.

[2]陈效卫,林雪丹,曲颂,等.共创中俄媒体发展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6-27.

[3]新华网.俄罗斯各界积极评价中俄媒体论坛[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6/26/c_1115739482.htm.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专访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深化中俄媒体务实合作 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EB/OL].http://www.scio.gov.cn/video/gxft/34146/Document/1473148/1473148.htm.

[5]贾乐蓉.沟通与交流:21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大众传媒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单位: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发展集团  |  国家发改委  |  财政部  |  国资委  |  水利部  |  交通部  |  教育部  |  人社部  |  农业部  |  住建部  |  民政部  |  外交部  |  文化部  |  科技部  |  国土资源部  |  工信部  |  商务部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中心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玉兰大道与习友路交口东北侧70米院士大厦内 电话:0551-62877612 62877613 传真:0551-62877613
为获最佳浏览效果,推荐使用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