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皖俄视窗

皖俄视窗
 
·“镜头中的友谊”中俄青年友好...
· 2024年1-4月中俄贸易额765.8...
·为了胜利!普京2024年红场阅兵...
·【中俄双语】习近平谈巴以冲突...
·张汉晖大使接受“今日俄罗斯”...
·第一声音|习近平抵达法国巴黎...
·俄罗斯国防部:俄南部军区将举...
·俄罗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莫...
 
首 页 > 皖俄视窗 > 皖俄视窗  
徽州文化
添加时间: 2014/12/12 16:54:41信息来源: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文化问与答

  徽学到底如何来定义?

  徽学研究的对象在徽学界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徽 学即新安理学;有的认为是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徽州出现的具 有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广义)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为对象 的;有的认为徽学的研究对象是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的认为是研 究徽州的社会史;有的认为徽学是研究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史的学问; 有的认为是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经济史为 主要研究主体,兼及徽州整体历史文化,还有其它一些看法。徽学的 研究对象到底如何确定,这是一个涉及徽学学科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亟待获得尽早的解决。

  徽学的上下限如何确定?

  一说认为应以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为上限,下限 应为民国元年(1912)废徽州府,但应适当向前和向后延伸;一说认 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一说应横跨古今,以明清时期为 主;还有一说认为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徽学,就是徽州史学, 即研究徽州自古至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方面发展的历史和现 状,狭义徽学即专门研究北宋末设徽州始到1987年设立黄山市之前的 历史。以上诸说何说更为恰当,抑或另有新解,尚待进一步探讨。

  徽学研究的内容究竟应不应该包括著名历史人物?

  徽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徽州山川形势、风土物产、生态 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徽州居民来源、民俗民风、宗法制度、 谱牒方言、人才造就、祠观房舍、道路桥梁;徽州历史发展、政区沿 革、社会制度、历史人物、阶级斗争、地方史志,徽州徽商研究、城 镇兴衰、特产工艺、商品生产、资源开发,徽州文化发展、教育盛况、 学校类型、书院特色、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数历经学、文字音韵; 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刻书印刷、徽州三雕、 散文戏剧、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以及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 等,在徽学研究的内容上究竟包括不包括朱熹、戴震、胡适、陶行之 等著名历史人物,意见分歧较大,有的认为一些著名历史人物是“国 级”、“球级”人物,将他们列入徽学研究范围显然不妥,而且这些 人物国内甚至国际上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徽学研究将他们列为研究对 象也力不胜任,因此,只有这些人物与徽州有关连的事件、论说等才 是徽学研究的内容。有人认为著名历史人物应该列为徽学的研究对象, 因为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离不开徽州这 块土壤的哺育,这些人物构成了徽学的斑斓色彩和丰富内容,将之排 斥在徽学研究之外是与学科建设不利的,更何况著名人物的“球级”、 “国级”的定位也是相对的。徽学研究究竟应否包括徽州著名历史人 物?如果包括,又如何把握侧重点?如果不包括,又应作何解释?期 待着专家们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徽州文化与徽商的关系究竟如何看待?

  一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社会孕育了徽商,徽商产生后,又使徽州 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上了商人文化的印记:研究徽商必须研究徽州社会, 研究徽州社会也必须研究徽商,二者不可或缺、割裂。徽商研究是徽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徽商,今天就不可能形成徽学;反过来,不 对徽学的各个方面进行透彻的研究,也就无法真正研究透徽商,徽商 是徽州社会之“子”。徽商产生后所形成的徽州商人文化、商业文化 又被人们认为是徽州社会的“酵母”。但有的学者认为由宋至清,程 朱学说及其继承者新安理学,在徽州地区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从积 极的方面来看,推动了徽州地区教育、文化发展,使徽州研究学问, 从事著述者甚多,发展了许多书院,出现了一些颇为著名的学问家; 徽州为宋元明清各代输送了许多清正廉洁的名臣、好官和爱国的民主 志士;南宋以后各代的徽商大都养成了讲信用、以诚待人、义利结合 和“贾而好儒”的商业道德,使新安商人保持着数世纪的兴隆势头, 对活跃全国城乡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从消极方面来论,在新安理 学支配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存天理、灭人欲”等封 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徽州社会的习俗,结果产生了难以数计的封 建礼教“殉道者”,对维护封建统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不同的 意见的实质,就是徽州文化是新安理学还是商人文化、商业文化占主 导地位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徽州文化的核心,也涉及到徽商与 徽学的关系,因而是徽学研究中重大理论问题。因此,不可能在短期 内获得解决。

  徽州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有学者指出徽商以其雄厚的财力,建立起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 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商人文化。徽州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其内容凡科技、艺术以至饮食、建筑等, 无不包罗其中,极为丰富。徽州商人文化所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封 建性和伦理性、通俗化、广泛性的特征。徽州商人文化把中国早期启 蒙思想推到新的高度,汇入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历史洪流,其历史局 限性是先天缺乏独立的品格。因此徽州文化的特质是商人文化。还有 学者将徽州文化与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及东北黑 土文化进行比较,认为徽州文化之演进呈现“一高(中间高)两低 (前后低)”的轨迹,而非其他地域文化“兴衰兴”等循环演进过程。 此外,徽州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当其他地域文化已在千年 历史中反复兴衰后,徽州文化的繁荣才跚跚到来。徽州文化的创造者, 是“官儒商”三位一体,不像其他地域文化那样与政治、军事有直接 密切的联系,而是更多地联系于徽商及商业之上。因而它是一种消费 性文化,被动顺应的文化,非积极创造性的文化。还有的学者认为徽 州文化是徽州的宗法结构和商业意识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尚待学术界深入探讨。

  徽学与徽州文书的关系如何看待?

  徽州文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原始文献。有学者估计,海内外已经 收藏和目前仍然分散在徽州各地民间的徽州各类契约文书的总量当在 20万件以上。那么,“以上”多少呢,有人提出了更为乐观的估计为 四、五十万件(对于“件”的概念也模糊不清,因为“本”、“册”、 “页”等皆可称为“件”),这些契约文书涉及到徽州土地、赋役、 商业、宗族、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学者根据敦 煌文书的发现进而形成敦煌学的事实提出,没有徽州文书的出现就不 可能形成徽学,徽学主要就是研究徽州文书,徽学是“以徽州文书研 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这个观点,一些学者不能认同,认为徽州文书固然是徽学研究不 可或缺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徽学研究要以徽州文书为中心,提法 有些片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徽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将会越来 越清楚。

  徽学只是地方学?

  明清时期徽商经商的足迹“几遍宇内”,历史上故有“无徽不成 镇”、“无徽不成商”、“钻天洞庭遍地徽”之谚。在国内城市、乡 镇、某一区域徽商相对集中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形成了融 徽州本土文化和当地文化于一体,又源于、别于徽州本土文化和当地 文化的亚徽文化圈,其中代表者有:徽州临域亚徽文化圈、扬州亚徽 文化圈、武汉亚徽文化圈、皖江亚徽文化圈、江浙亚徽文化圈、景德 镇亚徽文化圈、上海亚徽文化圈等等,这既反映了徽州文化的流动性、 辐射性和当地文化对徽州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徽州文化对当地文化 的吸纳性、包容性和徽州文化在空间位置上的广泛性。但徽学界不少 学者认为徽学是与藏学、敦煌学并重学林的三大地方学之一(姑且不 说三大地方学的提法本身是否适当),考虑到徽州文化发散性和吸纳 性等特点,说徽学就是地方学也难免有简单化之嫌。那么,徽学内容 在哪些方面,又在何种程度上具有超本土的历史影响和具有一般的时 代特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在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作出 综合的解答。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发展集团  |  国家发改委  |  财政部  |  国资委  |  水利部  |  交通部  |  教育部  |  人社部  |  农业部  |  住建部  |  民政部  |  外交部  |  文化部  |  科技部  |  国土资源部  |  工信部  |  商务部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中心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玉兰大道与习友路交口东北侧70米院士大厦内 电话:0551-62877612 62877613 传真:0551-62877613
为获最佳浏览效果,推荐使用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访问量: